北半球到了5月还在下大雪,今年你得备件厚冬装-天下网商-赋能网商,成就网商
天下网商记者 张超
5月9日,美国纽约迎来罕见降雪。
气象专家说,纽约中央公园上一次见到5月飞雪,还是在1977年。
全美各地都在下雪,很多美国人没想到,眼看着北半球都要进入夏天,居然还能见到下雪。
网友不禁感慨,“想到今年是2020年,也没什么好惊讶了。”
连续8个月降雪影响播种
纽约飞雪的同时,更北面的加拿大则经历着大雪。
多伦多街头大雪
新不伦瑞克省的积雪超过了30厘米,2000多人遭遇突发断电;大雪还袭击了安大略省,加拿大空军“雪鸟”飞行表演队,原本打算在多伦多进行一场编队飞行,名为“鼓舞行动”,意在向抗击新冠疫情的加拿大人致敬。
最终,“雪鸟”表演因大雪推迟。
“雪鸟”表演推迟
大雪还带来了低温、强风等恶劣气象条件,北美农业生产遭受严重危害。
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,突如其来的低温和强风,会杀死部分农作物和其他不耐冻的植被。
下雪那几天,纽约州赫克托市的果园老板迈克彻夜不眠,天还没亮,同行们就互通电话交换意见,一起商量怎么应对这种反常天气,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什么后果。
《纽约时报》报道,五月下雪让农民们很受伤
纽约州奥尔巴尼县的一家果园,工人们在下雪前连夜行动,给刚刚发芽的苹果花上喷上了水、糖加矿物质的混合物,帮助苹果花抵御严寒。
马萨诸塞州的诺斯伯勒镇,苗圃工人用帆布遮盖起刚长起来的绣球花和日本枫树,防止它们在风雪中冻死。
宾夕法尼亚州的农民给果树套上防护装备
北达科他州纳尔逊县的农民们更急,他们快赶不上种春小麦了。
从去年10月上旬到今年5月,当地连续8个月都在降雪,积雪始终保持在15厘米厚。
农民哈恩说,播种春小麦分秒必争,但是5月降雪外加低温,导致融雪变慢,这给播种带来了大麻烦。
此前几个月,北达科他州的土地上一直有积雪未融化,影响了小麦种植
截至5月10日,北达科他州春小麦仅播种了27%,不到过去五年平均水平(56%)的一半。
哈恩担心,留给他们播种的时间不多了,考虑到可能会影响下一轮种植,要是还不能及时播种,联邦政府可能会禁止农民们继续播种。
北达科他州的尼尔森县也在5月下了雪,这个县因此连续第八个月录得下雪记录,当地春播计划不得不继续推迟。
往年此刻,小麦已大面积播种
当地农民预计,今年北达科他州春小麦减产已经板上钉钉。
北极涡旋减弱引发多雪
气象学家表示,今年5月,北半球异常寒冷和多雪天气,是由极地涡旋减弱引发。
极地涡旋,是一种冷空气的环流运动。
当寒冬到来,北极地区下沉冷气流受阻时会就地旋转,形成一股很强的环绕冷气流,这就是极地涡旋。
极地涡旋通常位于极点之上的平流层大气中。
冬天时,极地气温最低,极地漩涡影响范围最大、包含冷空气最多,夏天时则相反。
北半球的极地涡旋,一般会有两个中心,分别位于加拿大的巴芬岛和西伯利亚东北部,它们分别控制着西北半球和东北半球的高纬度气流。
一旦极地涡旋变弱,亚热带气团就会乘机北上,挤占极地涡旋的位置,迫使其往赤道的方向移动。
当北半球的极地涡旋被挤到南方,它所携带的高密度冷空气,就会导致较低纬度地带寒潮频发。
近年来,科学家们频繁测得极地涡旋减弱。
通常,极地和赤道温差越大,极地涡旋就越强,这种现象正常。
反之,如果极地涡旋减弱,则说明极地和赤道温差缩小,也就是极地气温升高了。
全球变暖加大寒潮威力
极地气温升高,极地涡旋减弱,都与全球气候变暖息息相关。
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《北极报告卡》显示,2019年夏季,格陵兰岛95%的冰盖面积经历了融化,往年平均值则只有64%。
最新《北极报告卡》显示,格陵兰岛的冰盖每年损失2670亿吨
2019年3月,北极海冰覆盖最大面积为1478万平方公里,比往年平均值低了5.9%。
2019年9月,北极海冰覆盖最小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,比往年平均值低了33%。
科学家们认为,冰川、海冰融化,会导致深色的陆地和海洋暴露,从而吸收更多太阳热力,加剧气温上升,加速冰川、海冰融化,这是一种恶性循环。
失去冰雪覆盖的裸露地表
这种变暖趋势是长期形成,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就发现,过去四十年,北极极地涡旋偏弱状态一直在持续。
而美国罗格斯大学研究人员则发现,当北极异常温暖时,美国东北部严冬发生率是北极异常寒冷时的2-4倍。
此外,当北极温暖时,欧洲和亚洲北部地区的冬季也会更冷。
罗格斯大学的研究表明,北极温暖,美国东北部就要遭遇严寒
2014年-2015年,北极地区陆地年平均气温比平均水平(1981年-2010年)高了1.3℃,2015年12月,北极点附近气温更是突破0℃,比往年正常气温高出30℃。
结果到了2016年1月,霸王级寒潮席卷了北半球。
在中国,北京出现30年来1月份最低气温——零下17℃;
重庆主城区20年来首次下雪;
广州人民则喜迎60多年来的首次下雪……
2016年1月,媒体对于霸王级寒潮的报道
就连泰国部分地区气温都降至5℃,冻死了至少14人……
2016年1月,在泰国都要穿上厚厚的衣物保暖
2017年-2018年,北极地区陆地年平均气温比以往高了1.7℃。
这又导致2019年1月,寒流光顾了北美地区。
明尼苏达州国际瀑布城录得了当时全美最低温——零下43℃;美国中西部各州电力、瓦斯用量大涨,燃气公司呼吁民众,不要把暖气开到18℃以上;通用汽车还因能源紧张,紧急关闭了密歇根州11座工厂,与大家共度时艰。
2019年1月,密歇根州建议民众把暖气温度调低都65华氏度,约18℃
然而,这场寒流还是在美国冻死了至少21人……
2018年-2019年,北极地区陆地年平均气温比以往高了1.9℃。
2020年,寒潮果然又来了。
甚至到了5月,北半球还在见识初夏前的满天飞雪。
北美5月下雪
未来想吃帝王蟹都难了
全球气候变暖,甚至改变了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。
北极圈附近的白令海和巴伦支海,无数海洋生物正在向北方更冷的水域迁徙,在一些国家,渔业捕捞变得越来越难。
最近热播的《风味人间2:螃蟹横行记》中就提到,由于全球变暖,巴伦支海习惯冷水的帝王蟹群北移,挪威人传统的捕蟹点已经难有收获。
渔民想要满载而归,必须将渔船往北驶出更远,这意味着更可怕的风浪和更危险的挑战……
近几年的《北极报告卡》指出,北极深受全球气候变暖危害,平均气温增幅是全球其他地区的2倍,一次次带来更高级别的风暴潮,将日益威胁人类。
气候变暖牵一发动全身,没有国家可以幸免。
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估计,2020年,有75%概率成为有观测纪录以来最热的年份。
今年1月,已经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月,许多北极国家的首都,甚至没有出现积雪——不难想象,今年冬天,我们将迎来多么可怕的寒流。
全球变暖影响人类和动物生存
联合国在《2018年排放差距报告》中说,假如要在预期时间内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℃以内,巴黎气候峰会达成的减排力度还要增加3倍左右;假如要把升温控制在1.5℃以内,减排力度更必须增加5倍。
如果我们无力阻止全球变暖,就只能忍受频繁光顾的极端天气,直到海平面逐渐上升,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未来水世界。
参考资料:
The Watchers:Heavy rains trigger destructive flash floods and landslides in southern Iran
The Weather Channel:New York City Tied Its Record Latest Spring Snowfall, In One of Its Least Snowy Seasons
The Weather Channel:May Snowstorms: How Unusual Are They?
CBS News:"Snow in Central Park! In May!": Rare snowfall ties 1977 record,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says
Spectrum News:Winter Weather Puts Crops in Danger in Western New York
Agweek:Snow another hindrance to wheat planting in North Dakota
Rutgers.edu:Warm Arctic Means Colder, Snowier Winters in Northeastern U.S., Study Says